在我们收录的瓜群中,校园瓜群的活跃度始终居高不下。这些群大多以高校为单位,群成员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,分享的内容从"某系情侣分手"到"食堂新出的黑暗料理",无所不包。作为一个"90后"小编,我最初很疑惑:为什么00后更喜欢在群里分享秘密?直到我加入了几个活跃度高的校园群,才慢慢理解了这种社交方式。
通过观察10个活跃度最高的校园群(涵盖综合性大学、艺术类院校、专科院校),我们发现了00后偏爱群聊分享的3个核心原因:
1. 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,让他们敢于说真话
大多数校园瓜群都开启了"匿名发言"功能,群友可以隐藏自己的头像和昵称,以"匿名用户"的身份发言。这种设置极大降低了分享的心理门槛。
在某师范大学的校园群里,有匿名用户分享:"我是师范生,但其实我根本不想当老师,是父母逼我报的这个专业,每天上课都很痛苦。"这条消息收到了23条安慰的回复,其中有5个也是匿名用户,说自己有类似的经历。
群友"匿名的小A"说:"有些话不敢跟室友说,怕被传出去,但在群里匿名说出来,反而能得到理解。反正大家不知道我是谁,不用担心被议论。"
2. 快速的共鸣与反馈,满足社交需求
00后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他们比前辈更渴望被理解,而同校群里的成员有相似的生活环境(同一个教学楼、同一个食堂、同一个辅导员),更容易产生共鸣。
这种即时反馈满足了00后的社交需求——他们不需要等待很久,就能得到回应,而且是来自"懂自己"的人的回应。
3. 群聊的"共创感",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
不同于一对一聊天,群聊中的话题是大家共同推进的,这种"集体创作"的过程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。
比如有群友抛出"学校门口的奶茶店踩雷了",其他人会补充"我上次喝的珍珠是硬的""他们家的水果茶都是浓缩汁冲的""推荐隔壁那家,老板是学生,用料很实在";有人说"期末复习好难",马上会有学霸分享复习资料,有人提供"划重点"技巧,还有人开玩笑"要不我们集体求老师画重点吧"。
这种共创感让群友觉得"我们是一个整体",增强了对社群的归属感。某大学的校园群甚至通过群聊组织了"期末互助小组",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辅导,效果还不错。
校园群存在的问题与我们的筛选标准
当然,校园群也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偶尔会出现"恶意爆料"或"人身攻击"。我们曾发现一个校园群里,有群友匿名曝光某同学的隐私照片,虽然很快被管理员撤回,但还是造成了不良影响。因此我们在收录校园群时,会优先选择有严格管理的群聊:
- 有明确的群规,禁止人身攻击、曝光隐私
- 管理员在线时间长,能及时处理违规内容
- 群内氛围以分享、互助为主,而非八卦他人隐私
如果你是学生,想加入自己学校的瓜群,可以在校园瓜群分类中搜索学校名称;如果是毕业生,也可以看看母校的最新动态,回忆青春时光。毕竟,每个年代的社交方式都有其特点,理解00后的群聊文化,也是在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。